王阳明,字伯安,号阳明,谥号文成,浙江余姚人,明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事家、教育家、书法家,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封新建伯。有人认为他是历史上罕见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儒家圣人,有人认为他是儒家“心学”集大成者,把他和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王阳明是一个十分了不起的人物。
“立德、立功、立言”这句话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晋国执*者范宣子问鲁国大夫叔孙豹说:“古人有言曰‘死而不朽’,何谓也?”叔孙豹说:“豹闻之,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什么意思呢?范宣子问叔孙豹说:“古时候有人说,有的人死了却能永久存在下去,永不磨灭,这说的是一种什么情况呢?”叔孙豹回答说:“我听说,(作为一个人)最高层次有树立德业,第二层次有建立功勋,第三层次有著书立说,(只要实现其中的一项,这个人所建立的功德)即使经历再长的时间也不会被废弃,这就叫做这个人虽然死了,却能永久存在下去,永不磨灭。”这是总结判断怎样的人才会不朽——也就是永生的一种见解。
一、出生传奇
王阳明,明朝成化八年九月三十日(年10月31日),生于浙江余姚。先祖:临沂王氏始祖汉代御史大夫王吉——东晋丞相王导迁居金陵称为乌衣王氏——历经朝代辗转迁至余姚——六世祖王纲经刘基(刘伯温)推荐,被朱元璋认命为兵部郎中(国防部司长),后为国殉职——后来家族都没有出过仕——王阳明的父亲于成化十七年(年)考中状元,后官至南京吏部尚书。
阳明母郑氏,妊娠十四月始生,出生时祖母岑氏梦见神人着彩衣在一片祥云中鼓吹,祖父就给他起名王云,出生之房屋遂称为瑞云楼。五岁不能言。家人焦虑。一日在外与群童游玩,一僧人拍拍他的头说,“好个孩儿,可惜道破天机。”祖父大悟,改名王守仁,立即能言,能言即能背诵歌诗。
二、立志成圣贤
王守仁十岁开始读四书五经,领悟很快,能举一反三。但老师反映他不在私塾里坐着,喜欢舞枪弄棒、读兵书。十二岁的他写了一首诗名叫《蔽月山房》:“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如天,还见山小月更阔。”表现出非凡的想象能力和深厚的文化素养,有辩证法的思维。
十几岁的王守仁被父亲王华带到居庸关外,领略了纵马奔腾的豪情快意、洪武年间的伟绩、永乐大帝的神武,那些曾经的风云岁月,深深地印在他的心中。
十五岁时他对父亲说:“我已经写好了给皇上的上书,只要给我几万人马,我愿出关为国靖难,讨平鞑靼。”被父亲教训了一通。过了不久,又对父亲说:“我有了新的志向:做圣贤!”
三、守仁悟道
1.守仁格竹
王阳明在此时代气氛中,也积极探讨和实践成圣成贤之道。王阳明最初按朱熹格物致知的方法去寻求成贤成圣之道。于是准备从最基本的做起,按格物穷理的方法去穷格官署里竹子的道理。钱子和王阳明先后去格竹子之理,结果却是失败。王阳明连格了七天,劳思致疾,竟然对竹子无所认识?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只能是一个巨大的寓言暗示,向外格物难以穷得真理。这是王阳明格竹子之理,即格外物穷理而求成圣遭致失败的心理基础。
王阳明对竹子之理并非一无所知,而是知之甚深。王阳明曾在《君子亭记》中说:“竹子有君子之道四焉:中虚而静,通而有间,有君子之德;外节而直,贯四时而柯叶无所改,有君子之操;应蛰而出,遇伏而隐,雨雪晦明无所不宣,有君子之时;清风时至,玉声珊然,中采齐而协四夏,揖逊俯仰,若洙泗群贤之交集,风止簌静,挺然特立,不挠不屈,若虞廷群后,端冕正笏而列于堂陛之侧,有君子之容。”能说王阳明对竹子之理一无所知吗?
2.劝禅师回家
王守仁喜欢四处登山逛庙找和尚道士聊天,因为他“格”来“格”去,总是“格”不出名堂,只好改读佛经道书,想找点灵感。
在杭州一所寺庙中,他见到一位禅师,据说这位禅师长期参佛,修行高深,悟透生死,看破红尘。谈论一番佛经后,王守仁突然问:“有家吗?”禅师答:“有。”又问:“家中有何人?”答:“母亲尚在。”又问:“你想她吗?”良久,答:“怎能不想啊!”禅师低下头,感觉这个回答并不符合出家人的身份。王守仁严肃地说:“想念自己的母亲,没有什么好羞愧的,这是人的本性啊!”禅师第二天收拾行李,舍弃禅师身份,还俗回家探望母亲。
王守仁也被请出了庙门,但他领悟了一条人世间的真理:无论何时、何地,有任何理由,人性都是不能、也不会被泯灭的,它将永远屹立于天地之间。
3.龙场悟道
弘治五年(年),王阳明参加乡试,中举人第六名,弘治六年(年)和弘治九年(年)两次参加会试均落第。弘治十二年(年),王阳明第三次参加会试高中第二名,随后殿试中赐二甲进士出身第六名。中进士后,王阳明先后在工部、刑部、兵部任低级官员。
南京的言官戴铣上书被廷杖,大家上书去救,由于刘瑾过于强势,很多人的奏折都只谈从宽处理,唯独守仁兄,不但要救人,还在奏章中给了这位司礼监大太监一个响亮称呼——权奸。刘瑾特别关照了王守仁,打了他四十廷杖,贬为贵州龙场驿的驿丞(贵州修文县龙场招待所所长),还找来杀手,准备在王守仁赴任途中干掉他。王守仁经过杭州时玩了个把戏,将自己帽子和鞋子丢进钱塘江,留了遗书,制造投江自尽的假象,躲过一劫。经父亲劝解,赴龙场上任。
到了龙场,他落到人生低谷。没有下属,没有官服(没品),没有编制,没有办公场所,没有师爷,没有翻译(周边苗人多),能听懂话的可能不是好人(碰到的汉人可能是流窜犯或穷凶极恶之徒)。
面对一切困难和痛苦,仍然坚定前行、泰然处之的人,才有资格被人们成为圣贤。王守仁已经具备了这种资格。但他还有最后一个问题没有找到答案——“理”。
他制造了一个特别的是石椁,每天除了吃饭之外,就坐在里面,沉思入定,苦苦寻找“理”的下落。格物穷理!可是事实让他失望,怎么“格”,这个理就是不出来,一次次失败,他逐渐变得急躁、愤怒,脾气越来越差,随从们看见他都要绕道走。
一个死一般宁静的夜晚,一声大笑破空而出,声震寰宇,久久不绝。他终于明白,原来答案一直就在身边,如此明了、如此简单,它从未离开过我,只是在静静等待我的醒悟——“理”在心中。天地圣贤之道并非存于万物,也无须存于万物,天人本是一体,何时可分?有何必分?随心而动,随意而行,万法自然,便是圣贤之道。天理即是人欲。这是载入史册的一瞬,几乎所有史书都用“顿悟”来描述这一瞬,中华文明史上一门伟大的哲学“心学”就此诞生。
龙场悟道后,王阳明开始在贵州传播“知行合一”之教。他除了在龙场创立龙岗书院教学授徒外,还应贵州提学副使席书的聘请主教贵阳文明书院,贵州许多官员的子弟都拜在他门下。
四、开挂人生
正德五年(年)春,王阳明到江西就任庐陵知县。八月,太监刘瑾伏诛。十月,王阳明升南京刑部四川清吏司主事(刑部的内部组织机构的设置是按省设司,明为十三司,名称与户部诸司同。);十二月,升吏部(吏部为管理文职官员的机关,类似现在的组织部、纪委等部门。吏部尚书是文官之首。)验封清吏司主事(验封司掌封爵、世职、恩荫、难荫、请封、捐封等事务。)。
正德六年(年)十月,升吏部文选清吏司员外郎(相当于副司长)。正德七年(年)三月,升吏部考功清吏司郎中;十二月,升南京太仆寺少卿(太仆寺少卿是太仆寺的二把手,正四品官职。太仆寺,就是太仆所在的部门,也就是全国掌握马*的最高机关。国中有大事,供其辇辂、属车,阅马仪仗之类。后妃、亲王、公主、执*官应该乘车的,看他们的品秩而准备相匹配的车辆。),该职设在滁州,督马*(有点像弼马温)。两年内六次升迁。“弼马温”工作相对轻松,王阳明广收弟子,醉心于讲学论道。
正德九年(年)四月,王阳明升南京鸿胪寺卿(鸿胪寺,明清两代掌管朝会、筵席、祭祀赞相礼仪的机构,正四品衙门。),在南京门生越来越多,他来者不拒,日夜讲学不辍。
五、平乱奇功
正德十一年(年),闽赣粤交界地区连年匪患不断,王阳明被任命为都察院左佥(qian)都御史(明代将前代的御史台改为都察院,都察院级别与六部相同,相当于现在的人民检察院和中纪委,主要职责是评议官员,还附带着人大代表的职责。主要负责官员为左右都御史二人;左右副都御史二人,左右佥都御史四人。都察院左右都御史及六部尚书均为二品。),巡抚南、赣、汀、漳等处,主剿匪。
这些地方有近十万土匪,盘踞几十年,烧杀掠夺、鱼肉百姓、无恶不作,历经几任巡抚、都督,调集“狼达”(“狼兵”:湖广、广西、贵州等地方土司组建的地方武装,作战勇敢故称“狼兵”。)、“土兵”(湖广的是湘西永顺、保靖的土司武装组成)都无法剿灭。王阳明只用了短短一年就把匪患铲除得一干二净,并在当地设置了平和、崇义、和平三个县,以避免官兵走后,盗贼重新聚集,保一方百姓后世几百年的安居乐业。
正德十四年(年),王阳明接朝廷命令,到福州处理守卫官兵哗变事件,途经南昌时,遇上宁王朱宸濠起兵叛乱,王阳明毅然放弃福州之行,留在江西募集义兵征讨宁王。从王阳明得知宁王反叛到最终平定叛乱只用了四十多天,从他七月十三日发出平叛檄文擂鼓开战,至二十六日生擒宁王朱宸濠,仅仅用了十四天,创造了世界战争史上的一个奇迹。
王阳明平定宁王叛乱非但没有得到皇帝朱厚照的嘉奖,反而招来张忠、许泰等佞臣的诬告和陷害,史称“忠泰之变”。奸臣们污蔑王阳明擅离职守(没有遵旨到福州处理哗变)、越权行事(没有得到朝廷的命令擅自组织*队对抗宁王),甚至诬告他本是宁王一伙的,只因起事不成,才倒戈生擒宁王。在极度凶险的境遇下,王阳明悟出了“致良知”之道,他依良知行事,上疏极力劝阻皇帝御驾亲征,巧妙与带兵进驻南昌城的张忠、许泰巧妙周旋,迫使张、许罢兵班师。
正德十六年(年)三月,武宗朱厚照驾崩,四月世宗朱厚熜即位。十一月,封王阳明为新建伯,奉天翊卫推诚宣力守正文臣、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兼南京兵部尚书。
嘉靖元年(年)二月,王阳明父亲王华病逝,王阳明循例在绍兴老家丁忧。丁忧结束后,朝廷并没有马上起用王阳明。直至嘉靖六年(年),广西思恩、田州发生叛乱,朝野之间实在没有合适的人可用,朝廷只得任命王阳明兼左都御史,总制两广、江西、湖广*务。王阳明利用赋闲在家的六年时间讲学论道,远近来求学、问学者络绎不绝。在赴广西平定“思田之乱”前夕,王阳明与弟子在绍兴府邸中的天泉桥论道,确立了“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四句教谕。
嘉靖七年(年),王阳明经深入调查后,给广西叛*发去劝降告谕,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七万多叛*悉数归降。王阳明不费一兵一卒,迅速平息了震动朝野的“思田之乱”。随后,王阳明利用归降的叛*,以及之前调到广西平叛的湖广、保靖土兵,出其不意地剿灭了盘踞在八寨、断藤峡祸害一方的土匪,彻底根除了这一带近百年的匪祸,得到了当地老百姓的拥护和爱戴。
六、此心光明
征战中,王阳明的身体每况愈下,已到咳血不止的地步,他在向朝廷上疏报告平定思田之乱和剿灭八寨、断藤峡匪患消息的同时,也向朝廷乞求告老还乡。在迟迟得不到朝廷答复的情况下,他*靖七年(年)八月离开南宁,走上归家之路。他一路走走停停,希望在途中收到朝廷的答复。嘉靖七年(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年1月9日),王阳明卒于江西南安青龙铺舟中,享年58岁。
临终之际,随行人员问遗言,王阳明含笑道:“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嘉靖八年(年)十一月十一日,王阳明遗体葬于绍兴高村洪溪,参加葬礼的门人达数千人。隆庆二年十月十七日《皇帝诰命》,追赠王阳明新建侯,谥号文成,表彰他的丰功伟绩和卓越功勋。诰命中提到“身濒危而志愈壮,道处困而造弥深。”意思是:愈面临危难处境志气愈宏壮,愈处于困境学术造诣愈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