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党参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壮观龙吟翠微罗源北
TUhjnbcbe - 2023/4/8 10:25:00
北京治白癜风的儿童医院 http://pf.39.net/bdfyy/qsnbdf/160304/4780807.html

“龙从百丈潭中起,雨向九重天上来”,这是古人赞叹福州北部与宁德交界的百丈龙潭瀑布之句。自宋迄今,因祷雨辄应,见诸典籍与民间传说,世人为之树碑,冠以“灵昭昭也”。

挺旗峰高
  脉发三县卧仙宫

河洋水长
  瀑洒两市潜神龙

百丈龙潭

百丈龙潭瀑布位于罗源县北部中房镇,金涵溪峡谷南岸,绝壁高崖,一瀑三潭,蔚为壮观。道光版《新修罗源县志》描述十分详尽:“百丈龙潭在满*,三潭层叠,中为师公潭,下为横潭,而龙潭最高,神龙棲焉,祷雨辄应。潭圆而窪,围六丈,内一石耸峙约百尺,若负屏。水从山巅石峡下注,直悬百丈,抵屏石冲为二,如弥勒挂珠。少雨则绕屏腰合抱,淙淙入潭;多雨则澎湃喷激,从屏顶飞注师公潭。其溢者入横潭,潭下不知几千百丈。三潭各如釜之仰,其围中倍于上,下倍于中。师公潭上有石坪坦而旷,可容万马,两旁石壁千寻夹峙,苍然绝无片土,水洁清不产鱼虾、萍藻。翘望龙潭,飞瀑如珠玑万斛,错落九天。对山建有龙亭古迹,传为奉旨封龙之处。”在百丈龙潭祈雨,疏须有格式并载年月,否则无验,颇为灵异。据清乾隆《福州府志》载:“罗源县百丈龙潭,明景泰三年七月,旱魃为虐,邑人祷雨投疏文于潭,顷之,片纸浮出,乃元至正间祷雨疏也。众取其文诵之,大雨如注。又康熙十四年秋大旱,宁德乡民祷雨,疏末未写康熙年月,越三日,无验。忽潭中浮出从前祷雨旧疏,填康熙年号者,道士乃易疏,填康熙十四年月日,投入,须臾大雨如注。”龙王俗称“白项真珠龙王”,景观奇特的溪门村天坑龙湫、满盾村三公龙湫亦曾是龙王栖息地。

龙潭飞瀑

瀑布上游为中房溪与满盾溪交汇处。两条溪流在高山之上形成两块近乎垂直的高山盆谷,即中房洋与石盾洋(叠石-满盾)。来自罗源湾的海云,带来了丰沛的雨水,使中房镇年降水量位居全县第一,达到毫米。温润的气候,肥沃的土壤,植物生长丰茂。后唐乾符年间,河南固始贡士陈苏避乱入闽,来中房洋(古属丰上里)卜居,教民农桑,兴办学堂,人称“高行先生”。一日他发现在塘边山上倒插的松树居然成活,确信这是一块充满灵气的土地。五代后梁开平三年(),他按照水口山的高度,选择一处面朝太阳升起、两条溪涧环绕的平缓山坡,正对远山文笔尖峰、两侧山体如钳的“风水宝地”兴建祠堂。这就是著名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陈太尉宫的雏形。陈太尉宫位于中房镇倒插松村旁,原称“高行先生祠”。其十五世孙陈庆,征战有功封“都统伏魔太尉”,配享于此,改名“陈太尉宫”。陈太尉宫集五代、宋、明、清建筑风格于一体,被誉为江南古建筑艺术之瑰宝,是全国罕见的民方家庙建筑群。整体建筑位于山坡之内,由宫门、戏台、配殿、大殿四大部分组成,呈“十”字形。大殿内硕大的梭形柱、斗拱历经千年而不朽。殿门有联曰:“神殿重修永镇河川崇祀典,虬松倒插长标丰里显威灵”。

陈太尉宫

中房洋又称河洋,山明水秀,人杰地灵,人们依水而居,耕读传家。村落顺着弯曲的溪流排列成串珠样。临溪的路边有许多宫观雕梁画栋,美轮美奂。如祭祀陈靖姑的中房村奶娘宫、岭兜村转水亭,供奉陈太尉的林家村东山宫、沙坂村新福宫。然而这里最让人惊叹的是宗祠建筑群,其堪舆文化底蕴深厚,朝向、布局与周围的山水美景高度和谐。特别让人肃穆起敬的是林家村林氏祖厅前的旗杆林,完整保存18对,大小不一,排列有序,蔚为壮观。在中房洋水尾岭兜村,溪上有一座宋代石梁桥,墩呈船形,与桥西转水亭前廊相连,逆水而朝、关拦水口,掩映在乌臼树下,水光潋滟,山霭里恰似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水墨画。从中房镇*府大楼向西南方远望,有三座山峰如金字塔相连,高耸云天,它们是中房溪的发源地。从西向东分别是龙角峰、莲花峰(馒头山)、挺旗峰(展旗山)。挺旗峰最为高大,县志称“邑诸山之祖”。莲花峰则是陈太尉宫的主山。这些山脉整体从宁德古田方向蜿蜒起伏而来,是宁德金涵溪上游与连江敖江上游斌溪之间的一个分水岭,因而古人认为它们是宁德、罗源、连江三县众多山脉的祖山。清乾隆年间,林家村人林世集所撰脍炙人口的《罗源赋》就有“展旗发三县之脉,飞仙逞一石之雄”的佳句。

飞仙岩广
  石镜凌霄映日月

炊云洞深
  岩窗通天观星斗

飞仙岩

《罗源赋》中的飞仙岩,位于东山村,是中房镇的南大门。飞仙岩以裸露的花岗岩山体,巍然屹立在群山之巅而著称。一年四季,杜鹃花盛开,十分壮观。岩下有叠石洞,状如灵芝,深阔三丈余,昔有倪大圣修行其中,今供5尊石像。洞内一壑水从石罅出,生无鳞鱼状如鳅。鳅鱼载于清道光年间《罗源县志》中,现仍蛰伏在倪公洞中,故称“倪公鳅”,最美的鳅鱼身披彩纹,珍奇无比。此鱼仅在道姑向倪大圣点香诵经时,方可窥见,令人惊诧!在飞仙岩西麓,有四面环山的厚富村,如世外桃源般深藏在崇山峻岭中,村口两山交锁,瀑布高挂,虹桥横架。村中古道旁有乾隆年间所立李淑玉“义烈可嘉”、朱登友妻陈氏“节孝可风”两块石坊。它们与邻近的守善村叶雪娥“未婚节孝”石坊,构成一个相对集中、造型优美、雕刻精致,在福州地区保存最好的石坊群。

宋少师*棆(-)的父亲名执躬,乳名*龙,于北宋大观年间自古田迁罗源,在城南菜园剪茅为庐而居,为罗源宅里*氏始祖。生三子,槐、枟、棆,相继登第为官,朱熹为之题“三*世家”。相传宋大观二年(),*棆祖母桂氏带着少儿小*龙,从古田璜溪来罗谋生,途经飞仙岩西麓古道时,殁于一山坳内。*龙赶往周边云梯村求助。其时云梯村张姓财主,方构新居,择吉待“*龙缠柱”时上梁。正苦等之际,忽闻狗吠,见一少年绕柱避犬。主人询之,知其名曰“*龙”,顿悟“*龙缠柱”吉时已到,大为惊喜,急令上梁。嗣后派工助其葬母。谁知桂氏殁处已“山崩地裂”,仅余裙角(苔痕)在岩外。*婆孙辈发达,后裔认该地为“铁印”穴,视为“天葬”。此处后山隆起,前案横卧,两水合襟,百步转栏,道旁立有“东隅三*始祖婆墓道”碑,从未修墓,至今每逢清明,祭扫不断,与陈苏祠、林家祖厅同为罗源北部祭祖胜迹。

炊云洞

叠石村有福源山与关公山,近年已成为人们登高览胜的著名景点。据清道光版《新修罗源县志》载:“福源山在丰下里,绝顶有大囷峰,登眺诸山皆俯,洞曰炊云洞,列窖五,其四深圆如钟,上下相对。其一中空如甑,圆径七八尺。出泉甘洌,注为龙湫。”福源山炊云洞为花岗岩穹状洞。洞内有一直径宽3米、长4米的天窗洞直通山顶,暖湿的空气经此上升到达洞外,遇冷凝结成雾,有如袅袅上升的炊烟,故名炊云洞。炊云洞洞内顶壁上还有一些如钟状的凹臼,顶点中心有交叉裂隙,内壁圆滑光洁,对应地面则有浅窟,成对出现,实为地质奇观。究其原因为岩缝渗水并滴落溶蚀而成。洞尾有泉水溢出,被善男信女们视为“圣水”,传说能治百病。洞外有新建炊云寺。关公山,今辟为茶山,层层茶畦如绿浪,与翠竹融成一片。山上巨石累累,构成洞穴,又称胜仙岩景区,有八仙洞、蝙蝠洞。关公山下,峡谷苍茫,直通罗源城关。遥望天际,有一石横卧远山,俗称顶髻山,为一方之胜。顶髻山头顶巨石,神采奕奕,称“飞来石”,远看似髻,近观似帽,又称帽顶山。唐光启二年(),有数百名畲族先民,从海道进入罗源湾,自马鼻上岸,后又迁徙至罗源湾顶,一路向西,披荆斩棘,来到顶髻山东麓,只见山岩裸露,呈“天鹅孵蛋”形,畲民在此刀耕火种,开井筑浿,繁衍后代,并向闽浙边界发展,成为祖居地,人称浿头村。因雨水侵蚀,巨石上留有36道沟槽,到此认祖者,多以石槽数作为辨认依据。巨石下有洪福寺。

叠石鹤翥古驿晓月青霜寒

茅山鸾飞 仙窟晚照红霞暖

白鹤岭古驿道

满盾溪发源于叠石村关公山,两岸为平整的石盾洋,种植成片的茭白。著名的白鹤岭古驿道从旁穿过。这里石板古驿道、路亭保存完好,如石龙盘绕在青山白云之间,是人们登山锻炼、踏青游玩的绝佳线路。叠石村与满盾村界首尚有烟墩(烽火台)遗址各一处,当年与宁德岭头、罗源白塔的烟墩相互联络,遇到匪情,即点火生烟向周围村民传讯。叠石村曾建有驿站,有街,夜幕降临,行旅或在此小酌一番,解解疲乏。现在还流传一首清末福宁古道路引,其中记录罗源北段沿途村落、路亭以及便餐情况:“界首叠石隔十里,中间一观名半天;叠石街中建驿站,覆船岭下是坛亭。坛亭诸娘手叉叉,再行五里是王沙;王沙卖粥又卖丸,圣殿亭里卖汤丸。水槽店仔没乇买,三层猴岭好凄惶;护国前岭隔十里,起步过岭是罗源。”

白鹤岭古驿道

白鹤岭古驿道从起步镇潮格村护国桥开始登山,是山地与平原的交接点。当年行旅披星戴月,往来不绝。护国桥头现有古街,有重构于清咸丰乙卯年的护国桥塔,还有同年邑人薛锡熊所撰《重修桥路亭塔碑记》古碑,碑记中对起步镇人文历史有详细记述:“吾邑北乡一路,前达温州,后通福郡,凡冠盖所必经。而其地层峦耸翠,水□潆洄,代生贤豪,足光史册,若徐公、若倪尚书最著也。五代时,有石烈女遇贼而沉,事见郑方坤《全闽诗话》:有木山人遇仙而返,事见吴任臣《十国春秋》;宋则有陈元规处士,其名登陈善《扪虱新话》中;明则有陈沧浪渔者,其诗入朱彝尊《明诗综》中……今日者如虹如龙,桥之浚也;如砥如矢,桥之平也。有亭翼然,有塔翘然,桥之胜也。”罗源北部的起步镇,不仅有白鹤岭古驿道,还有飞鸾岭古道,作为闽浙交通干道,自古人文荟萃。这里风景秀美,峰峦起伏,清溪流淌,名胜古迹众多。其中以飞鸾岭仙茅山最为知名,山中崖洞隐隐。“茅顶留云”为罗源八景之一。传说东汉时有仙人徐登在仙茅山修道。闽国时,罗源城关木厝人木当敏随道人虞臯入仙茅山罗喜洞,在仙窟游玩数日后回城,家已不存,木厝巷也改为其他名字,方知世间早已过了数百年。

王心韬

1
查看完整版本: 壮观龙吟翠微罗源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