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党参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种了六七百年永嘉这里的东方土人参你
TUhjnbcbe - 2023/4/12 21:52:00
公益中科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6213655.html

缕缕乡愁系菜头

六七十年代,*屿菜头的种植面积达到巅峰。秋分过后,全村将近亩的农田,几乎家家户户都种上了菜头,江岸满坪皆绿。等到叶色转*褪色,便是丰收之时,农户们全家出动,江风袭面,一双双手在田间地里冻得通红,他们亟待赶在船只前来采购之前准备好,把这一筐筐白嫩嫩、刚出地的萝卜,送往温州各县……

这一幅幅忙碌的画面,生长在一代*屿村人的记忆中。“*屿菜头不用油”,对于家乡的这张“名片”,他们都曾充满信心热忱,只是在之后的十多年时间里,那种骄傲变成了一种追念。

01

特殊的礼物

最近几日,永嘉的杨建收到了一份特别的礼物,那是一位来自上塘南城街道*屿村的同窗好友张志东送给他的冬日特产——*屿菜头。说实话,这份礼物并不起眼,但杨建总能在这个时节准时收到,这让他感觉如沐春风,就忍不住发了个朋友圈。朋友圈的照片上,红色包装袋印有“东方土人参”“*屿菜头”几个字,下面还留有一行联系方式。

而同一时间,在*屿村村委会的村*支部副书记李好,收到了许多*屿菜头的订购电话,有从上塘、*田、瓯北各地打来的,这让他一时之间有点摸不着头脑,不过他还是一一为这些买家介绍了合适的农户。“张福珍和厉小敏算是现在村里种菜头比较多的农户了,也一直有在销售的。”

*屿菜头的品质一直名声在外,“*屿菜头不用油”的说法更是古已有之。*支部书记厉秀坚听村里年纪大的村民说过,*屿种植菜头的历史,至少已经有六七百年。“*屿村建村开始,就已经有菜头的记录了,但是什么时候出名的,还真不知道,反正在我们这一代之前,这种说法就已经有了。”

他深刻记得自己十二三岁时,每年冬天都要和父母一起,去田间地里拔菜头。“那时候还小没力气,搬不了很多,菜头一亩产出有个几千斤的,就只能帮着拔一些,一百斤的菜头才能换一块钱。”而码道头船只往来采购菜头的场面,则更是壮观。“一船一船拉走,沿着江岸边际线,一道道的全是白白的菜头。”卖不掉的菜头,农户可以自行腌制成咸菜、菜头生、菜头糖,还可晒制成菜头丝……几乎可以承包未来一年的下饭菜品。在上世纪80年代,村里还办起了蔬菜调味公司,特制菜头条、菜头糖进行销售。

但这样的记忆如今已慢慢远去。“*屿菜头虽然有名,但是价格一直上不去,一斤新鲜的菜头卖两块钱,腌成菜头糖、菜头条了也不过两块钱一斤,一亩地的经济效益就两三千元,别人打工一个月就赚过来了,很不划算,大家慢慢种的就少了。”厉秀坚坦言道。

而今在*屿,种菜头虽然仍是家家户户的必备,但多仅限于自家品尝,除偶尔会拿一些送给亲戚朋友外,真正参与“市场交易”的已属少见。

“你可能在市场上看到不少叫卖‘*屿菜头’的,但其实那根本不是*屿种出来的菜头。”据村民张福珍介绍,*屿种植菜头的优势,在于地处楠溪江下游平原地带,村子四周皆为良田,松疏肥沃的沙土壤,通透性好、雨水足,种出的菜头白嫩、水分多、松脆味甜,口感更佳。“*屿的菜头是一刀劈下去都不带卡壳的,别的菜头没有这么脆。”

但这种菜头之间的细微差别,似乎只有农户们还在较真了。“光是村里不同地块种出来的菜头,味道都不一样,村西垟的对比村东垟的就差一些,因为东垟靠江,土壤更肥沃……”和张福珍一样,厉小敏也是村里有着四十多年菜头种植经验的农户,两人最多时,都种了五六亩以上的菜头。

“菜头每年只种一季,田里其他时间可以种水稻和蔬菜,一年要耕两次田,用的复合肥,菜头地里不好打农药的,根会烂掉……”那些几十年积累下来的经验,时时提醒着,这里是属于他们的土地。

02

土地的馈赠

张福珍和厉小敏都是*屿土生土长的村民。70年代初,张福珍一个人带着蜂箱开始了在全国各地转场的日子,厉小敏则在村里的制砖厂上班。年,张福珍的父亲去世,身为长子的他是靠种地担起了家庭的重担。

“那时候全国养蜂多啊,我也跟着跑出去,后来回村里种地就一直种到现在了,农村人种地也不用教,种得好不好一眼就看得出来。”

而厉小敏则是在制砖厂关门后,转而种起了菜头。“生产队那时候,*屿一个村有三十多支生产队,大家都种菜头,制砖厂出来,也没想过其他出路。”

数十年的时光就在“面朝*土背朝天”中度过,好在这片土地从未让他们失望。“一亩地菜头的产量一直很稳定,品相好的菜头可以卖到3块钱一斤,县城的酒店、农家乐都有过来订购的。”张福珍说。

但量多有时候也是一种烦恼,出了土的菜头,保鲜期只有一星期左右,尤其是*屿菜头水分含量高,倘若销售不及时,便容易发软。“卖不了就只能腌制,不然烂地里了多可惜。”

厉小敏告诉记者,他家的菜头走批发销售,往年到了丰收季节,都是一车一车往外拉,腌制的菜头条、菜头糖也很受欢迎,但是这几年,菜头渐渐卖不动了。

“吃的人少了,喜欢吃菜头条、菜头糖的都是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以前物资匮乏,菜头也算是个好东西,现在大家可能一顿两顿吃一下,就不会再吃了。”这种失意,反映到现实中,就是日渐减少的种植面积。

“这几年村里的经济作物像火龙果、红美人、桑葚、葡萄、茄子、芹菜、番茄等大棚作物都卖得很不错,而且效益比菜头高,顺带还能发展亲子游、采摘游,不少村民都改种这些了。”

村民厉东友就是其中之一。六七年前,他和几个村民一起承包了两百余亩农田和山地,成立了一家绿优水果专业合作社,专门种植销售中药材、蔬菜、水果、水稻、小麦、食用菌、茶叶、番薯等等,涉及到的品类有三十多种。“全村来说,我这东西最多最全了。”但当提及菜头时,厉东友也显得没什么底气,“菜头有是有,但是不多的,两亩左右,一般卖1.5块或者2块钱一斤。”

据厉秀坚介绍,*屿村有着良好的农业发展条件,是我省首批省级农村示范社区,年前后村里先后成立了六个水果基地,全村农业收入达两百多万元。“土地一直是我们村最宝贵的资源,30多年前,出于对良田的保护,村子向西面的山脚下扩建形成了今天一村两址的局面,可见村里人对土地的重视,现在村里七八百亩的田还是有的。”

只是,这其中属于*屿菜头的部分越来越少。村干部也想过不少办法来试图挽回这一“老品牌”的颓势,每年都自掏腰包,制作了不少包装袋分发给村民,这也就有了开头的一幕。“袋子装起来送朋友当作伴手礼,看起来稍微体面一点,对我们*屿菜头也是一种宣传嘛,今年袋子上印的是我的电话,打过来问的还挺多。”李好说道。

在“*屿菜头不用油”的名声消散之前,张福珍和厉小敏都打算把菜头继续种下去,他们的子女在这一亩亩的菜地喂养下,如他们所愿,已不再从事农业这种辛苦的劳作,欣慰之余,他们也带着一点遗憾,村里种田的都是一些岁数大的老人了,那些年江岸满坪的绿意,终究是回不去了。

来源/中国永嘉

1
查看完整版本: 种了六七百年永嘉这里的东方土人参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