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共享祖国飞速发展伟大成就的喜悦里,临汾戏剧研究院也迎来了自己60岁生日。60年来,临汾几代戏剧人用青春芳华,谱写出这片土地上最壮丽动人的戏曲艺术乐章!
临汾是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摇篮,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积淀深厚,特别是戏曲艺术,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享有“中国古代戏曲摇篮”的美誉,戏曲大家郑光祖、石君宝等就出生于此。以蒲剧、眉户剧为代表的传统剧种,堪称民族艺术瑰宝,在河东大地流传了数百年,在民间地头、农家炕头广为传唱。看戏、听戏、唱戏,已成为人民群众生活中最重要的精神需求,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群星闪耀,舞台艺术五彩斑斓
新中国成立后,年组建了晋南蒲剧院,年更名为临汾蒲剧院,年文化体制改革时,加挂了临汾戏剧研究院牌子,下设三个艺术中心(演出团体):蒲剧艺术研究中心、眉户剧艺术研究中心、小梅花蒲剧艺术培训中心。
建院60年,在艺术人才培养上,形成了梯队建设。上世纪50年代,涌现出以王秀兰、阎逢春、张庆奎、筱月来、杨虎山、程根虎、杨海生、卫本善、马英超等为代表的老一辈蒲剧、眉户剧表演艺术家,为戏曲艺术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上世纪60年代,又培养出筱媛娜、王天明、杨翠花、田迎春、赵顺旺、郑竹兰、樊青蓉、王希英等一代名伶,为蒲剧、眉户剧的传承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改革开放后,年,任跟心、郭泽民荣获全国首届“梅花奖”。之后,许爱英、崔彩彩、潘国梁先后获得“梅花奖”。年,任跟心“梅”开二度,再次登上中国戏剧“梅花奖”领奖台,成为填补山西省这一奖项空白的第一人。任跟心、许爱英还先后荣获“文华表演奖”“白玉兰奖”。杨晓萍、史临萍、余琴、南喜菊、周忠孝等一大批中青年优秀演员也相继在“红梅奖”“杏花奖”等各类赛事演出活动中获奖。尤为引人注目自豪的是,临汾市青少年戏曲人才培养成效显著,目前已有58人荣获全国戏曲小梅花奖,临汾成为全国获此殊荣最多的地级市。由于成绩突出,年,中国剧协授予临汾市“戏曲梅花之乡”称号。
建院60年,在剧目建设上,出现了一大批优秀传统剧目和现代戏。蒲剧《窦娥冤》《白河沟》《港口驿》《薛刚反朝》等优秀传统剧目先后赴北京、天津等地巡演。《薛刚反朝》赴京参加了国庆10周年庆祝活动。蒲剧《麟骨床》赴京参加了新中国成立30周年献礼演出。山西献礼国庆50周年创排的蒲剧《土炕上的女人》赴京参加了展演;蒲剧《尧颂》《蒲剧精品折子戏》《酸枣岭》分别赴京参加了国庆60周年以及向*的十八大献礼演出。眉户剧《两个女人和一个男人》《父亲》《雷雨》先后赴北京、上海、香港、江苏、河南、西安进行交流巡演。《窦娥冤》《烟花泪》《土炕上的女人》《两个女人和一个男人》《山凹人家》《村官》《我的父亲牛耕田》被拍成戏曲电影、戏曲艺术片、戏曲电视剧,先后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山西省“五个一工程奖”,电视剧“飞天奖”和“兰花奖”。蒲剧、眉户剧不仅在国内享有盛名,而且还成功跨出国门进行交流演出。
60年自加压力、自奋蹄的艺术品格,60年俯首为人民大众服务的优良精神,使蒲剧、眉户剧深刻影响了几代人,戏剧已成为见证临汾辉煌荣耀的一个文化品牌,成为临汾市对外文化交流的一张“名片”,每逢国家重大节庆活动,都活跃着蒲剧、眉户剧艺术家的身影。戏剧扩大了临汾对外知名度,争得了荣誉,也赢得了全国戏剧界的尊重。
不忘使命,承载理想负重前行
新世纪前后,以任跟心为代表的一批青年艺术家先后走上领导岗位,他们敢想敢闯,怀揣梦想,对事业有很深厚的感情。临汾的戏剧事业正是在他们辛勤努力工作下,如今已然花红似火,硕果累累。
抓剧目建设,出人出戏,是艺术院团的根本要务。任跟心、郭泽民当年上任之初,就下定决心拍板排演原创现代戏《土炕上的女人》,这不仅需要胆量,背后更是深藏长远的战略眼光。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戏剧一直秉承传统戏、新编历史剧、现代戏三并举方针。其中,古老剧种编演现代戏一直是戏剧人面对的最大难题。纵观60年,蒲剧、眉户剧一直积极探索在舞台上塑造当代人形象,排演了《蛟河浪》《结亲记》《在红旗面前》《双生儿女》《向阳坡》《山花》《*土地的汉子》等作品,产生了一定影响。但真正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的作品,是以《土炕上的女人》为代表的一批新创剧目,特别是《土炕上的女人》,在表现生活化和程式化构成元素方面,大胆调整生活与程式关系,活用、化用程式精髓,达到了使演员表演看似无程式其实有程式的“化”境。比如剧中新婚夜杨三妞、木墩的表演以及杨三妞推磨动作等,不仅情感节奏化、韵律化,还加强了表演动态美,都具有很高的观赏性。中国戏剧理论界泰斗郭汉城观看此剧后,赞誉是“现代戏成熟或趋于成熟的标志”。
临汾戏剧院团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以临汾的先进模范人物为原型,编演了眉户剧小戏《背着妈妈上大学》《特殊的陪嫁》《大山村医》等,先后荣获国家、省级群星奖,入选国家舞台艺术基金资助项目。此外,现代戏《老鹳窝》《红色绝唱》《洪洞好人》先后入选国家舞台艺术基金资助项目。蒲剧艺术研究中心、眉户剧艺术研究中心还分别移植了现代戏《全家福》《书记妈妈》《焦裕禄》,开阔艺术眼界,吸取有益营养,强壮了自身肌体。
每一个地方剧种都有它独特的韵味、独特的声腔曲调、表演程式、方言念白等,这是一个剧种区别于其他剧种最根本的东西,也是命脉所在。临汾戏剧研究院在长期工作实践中,在充分吸收借鉴其他剧种的优点时,更看重首先认识自身剧种的独特价值,立足自己剧种的独特基因,牢固把稳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这个标准。正是在这种理念指引下,先后整理改编出《淮头关》《战潼台》《蝴蝶杯》《花木兰》《火焰驹》《石佛口》《白蛇传》《杨门女将》《荆州王》《窦娥冤》《洗雪铁丘坟》《泪洒相思地》《屠夫状元》《五女拜寿》等30多个剧目;《挂画》《跑城》《古城会》《芦花》《杀嫂》《打神告庙》《杀狗》《教子》《背靴》《扈家庄》等50余个精品折子戏。这些剧目的整理改编是在保留了原有剧目骨架和精华的前提下完成的,力求尊重老传统,看重老观众,注重老味道,把传统戏曲的神留住。
王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