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虽讲功效,但更讲用量,用量不同,功效甚至完全相反。
1、人参少量(3-9g)能补气生津;
大量(30g以上)能补气固脱。
2、*芪生*芪补气利尿炙*芪健脾补气少量能升压,易上火;大量能降压,不易上火;
3、白芍少量(6-15g)能养血柔肝,平抑肝阳;
大量(30g及以上)能缓急止痛,利尿。
4、桂枝少量(5g)能温通阳气,增加膀胱气化功能的作用;中量(10g)则温经散寒,解肌发表,以祛除在表之风邪。
5、炙甘草少量(1-5g)有调和药性的作用,
中量(5-10g)能温肾养心,
大量(30g以上)有类似激素样作用,注意不可过用。
6、柴胡少量(3-6g)能升举阳气,比如补中益气汤;
中量(10-15g)能疏肝解郁,比如逍遥散;
大量(15-30g)能清肝透邪,比如小柴胡汤;
7、丹参少量(6-15g)能活血凉血;
大量(30g及以上)能治疗失眠。
8、郁金少量(3-10g)能疏肝解郁止痛;
中量(10-15g)能行气利胆。大量(30-60g)能有较好的排石作用,可用于治疗各种结石。
9、枳实小剂量(5-10g)能使心脏兴奋,
大剂量(30g以上)使之抑制。
10、枳壳少量(5-10g)能行气宽中、除胀之功效。用于脾胃功能失调所致气滞诸证。大量(60-g)可用于子宫脱垂,或久泻脱肛等脏器下垂证。
11、槟榔少量(6-15g)可用以消积、行气、利水;大量(60-g)可用以杀姜片虫、绦虫。
12、厚朴少量(3-6g)能通阳;大量(15-30g)则破气。
13、龙胆草微量(1-2g)能健胃,增进食欲,
少量(3-6g)可燥湿泻火解*,
大量(15-20g)能清肝利胆,去湿热。
14、半夏小剂量(5-10g)能降逆和胃,
中剂量(10-15g)可化痰开结,
大剂量(30-60g)可镇静止痛。
15、附子少量-能温阳散寒-用于阳虚;大量-能祛风湿止痛-用于风湿痹痛;
16、大*少量(1-5g)有致泻作用。
中量(3-6g)可止泻;
大量(9-15g)可泻下;
17、牵牛子少量可泻下通便,祛除肠中积滞;多量则峻下逐水,攻逐腹中积水。
18、升麻少量(6g以下)有清热解*之功;
中量(3-10g)有发表透疹、升阳举陷之功。多量(10g以上)有升阳举陷之效;
19、鸡内金少量(3g)能固精止遗,用于治疗体虚遗精、遗尿等;中量(4.5-12g)能调理脾胃、消食祛积,用于积滞胀闷,反胃呕吐等。大量(15-18g)有化坚消石之功,可用于泌尿系结石及胆石症。
20、苦参少量(5-8g)能止咳平喘、利尿消肿作用;中量(10-15g)治疗细菌性痢疾、钩端螺旋体病及各种皮肤病;大量(30-60g)可用于外治感染、各种原因所致的失眠症。
21、益母草少量(10-15g)可调经;
中量(30-45g)可利尿
大量(90-g)利尿效更佳,常用以治疗急性肾炎之尿少、浮肿之候。
22、泽泻少量(6-10g)治疗*疸型肝炎、急性肠炎(暴泻)、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所致的多汗;中量(15-20g)可治疗乳汁不通、急慢性湿疹;大量(25-30g)治疗美尼尔氏综合征、高血压、低血糖所致的眩晕等。
23、山楂少量(6g)祛瘀力强;
中量(9-12g)温通力强,用于治疗慢性肝炎;大量(15-30g)治疗慢性胆囊炎、萎缩性胃炎。
24、山茱萸常用量(5-10g)能滋阴益肝;
中量(25-30g)柔肝止汗;大量(90g)能救急固脱。
25、玄参少量(9-12g)有滋阴降火、清热润肺之功效。中量(18-30g)有祛虚热,除烦躁之功;大量(30-90g)有软坚散结的作用。用于治疗瘰疠、脉管炎等。
26、五味子微量(1.5-3g)有敛肺镇咳之功。少量(6-9g)有滋补益肾之功。中量(12g以上)有降低血清谷丙转氨酶作用。大剂量(-g)治疗慢性疲劳综合症有奇效。
27、艾叶少量(3-5g)可开胃;
中量(8g-15g)左右温经止血、止痛;
28、苍术、麻*如两药相等,剂量是:10g:10g,能发大汗;苍术倍于麻*则小发汗;苍术三倍于麻*,常见尿量增多,有利尿之作用;苍术四倍于麻*无明显发汗,而湿邪能自化。
29、茯苓中量(10-25g)健脾除湿;大量(30g)能利尿、安神。
30、白术中量(6-10g)能健脾止泻;大量(30-60g)能益气通便。
31、薏苡仁常用量(30g)健脾除湿;
大量(45-90g)除湿止痹痛,用于风湿、腰腿痛等病证。
32、代赭石少量(9-18g)能镇胃降气、止呕止嗳之功;大量(24-30g)能降肺气和肝气上逆;